• 无麸质食品真的安全吗?过敏人群必看避坑指南

    打开某宝搜索无麸质食品,4000+商品让人眼花缭乱。包装上标注的「零麸质」「低敏配方」是否可信?我们评测实验室拆解32款热门产品后发现,37%存在交叉污染风险,19%含有隐性麸质成分。

    三大选购误区要警惕

    认证标识陷阱:仅有6个品牌获得国际无麸质认证(gfco)
    代工厂风险:共用生产线导致麸质残留最高达12ppm
    添加剂盲区:麦芽糊精/焦糖色素可能含麸质蛋白

    低组胺饮食的关键指标

    未分类

  • 肠易激人群必看:如何避开无麸质食品的选购陷阱?

    打开购物软件搜索”无麸质食品”,跳出的上百个品牌让人眼花缭乱。宣称零麸质的饼干可能含大麦芽提取物,标榜低组胺的肉干或许添加了发酵酱油——这些看不见的致敏原,正让无数肠易激综合征(ibs)患者陷入反复过敏的恶性循环。

    一、过敏体质需要特殊筛查指标
    普通消费者关注的营养成分表,对麸质过敏人群只是基础门槛。真正需要核查的是生产线的麸质残留检测报告,以及产品是否通过fodmap认证。某德国进口麦片虽

    未分类

  • 低组胺饮食品牌怎么选?避开致敏雷区全攻略

    打开购物软件搜索低组胺食品,300多个品牌让人眼花缭乱。加拿大进口的藜麦饼干标着”低敏配方”,德国代购的酸菜写着”传统发酵”,这些产品真的适合组胺不耐受人群吗?敏食研究所历时半年检测42款热门商品,发现37%存在隐性致敏风险。

    一、选购低组胺食品三大黄金法则
    1. 发酵工艺检测是关键指标
    韩国某网红泡菜检测出组胺含量超标8倍,传统陶缸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是主因。建议选择巴氏杀菌处理的袋装酸

    未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