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低组胺饮食品牌真的安全吗?三大选购误区你必须知道

    当心!这些“低组胺”标签可能藏陷阱
    打开某宝搜索低组胺食品,上千款商品宣称“零组胺”“安全可食”。但敏食研究所检测发现,37%的产品实际组胺含量超过敏感人群耐受阈值。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组胺不耐受食谱认知不足,刻意模糊加工工艺和防腐剂添加对组胺值的影响。比如某款热销鱿鱼丝,虽标注“无麸质认证”,却因晾晒过程中温度失控导致组胺飙升3倍。

    误区一:只看认证不管原料
    很多用户紧盯无麸质食品

    未分类